涉及人工智能等新领域的申请策略 ——最新审查指南的修改

首页标题    新闻    案件分析01    涉及人工智能等新领域的申请策略 ——最新审查指南的修改
        我国企业和个人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以下简称“国知局”)申请的涉及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利申请数量现已经远超于其他国家,目前总申请量排名全球第一。但是,针对于人工智能专利的保护始终存在诸多限制,比如人工智能所涉及的很多主题目前是属于不能够授予专利权的范畴。另外,涉及人工智能的发明创造授权率仅有21-53%,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同类型专利授权率相比明显偏低。

        由于国知局对涉及“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以及区块链等等方面的专利申请,一般由于包含算法或商业规则和方法等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特征,故往往被认定为“智力规则”而不能授予专利权。故而导致人工智能在某些领域的授权率甚至低于21%,更甚者几乎为零,这显然不利于人工智能产业在我国的发展。但是不申请专利,就会使得相关企业和研发人员的技术得不到保护,而且容易被竞争对手抄袭和超越。。因此,申请人仍然希望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能够获得专利法的保护,且也是专利代理中难以逾越的高山。

        目前,国知局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对此做出了审查修改。这不但对相关企业和研发人员的强烈的诉求给出了积极回应,这也使得获得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专利不再是一个“空想”。

        本文所述的涉及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以及区块链等新业态新领域目前也可以进行专利申请,相应的修改已经记录在最新修改的《专利审查指南》中,并自2020年2月1日开始施行。

 

       我司针对于涉及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专利审查的新变化,提供以下建议和策略供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和研发人员参考。

      (1)当前的应对现状

        根据人工智能专利报告,百度成为排名榜中的第一位,而中国科学院、微软、腾讯和三星则紧随其后,但是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排名前十的申请人中仅有百度和中国电网两家企业,分别名列第8位和第9位,且数量仅分别有两千件左右,而排名第一的IBM,仅一家公司的申请量就有将近12000件之多。目前,国内申请人通过长期不懈努力,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也已经凸显技术优势,相应地中国申请人在中国地区的专利申请布局也已经开始形成,但是它们在欧美日韩等国家地区进行专利布局的申请仍然数量有限。

        另外,关于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利申请的准备,大部分都是由研发人员完成,而研发人员对此技术的介绍和描述仅是从技术角度来完成,这导致非专门从事于此方面研究的人员很难理解该项技术,而且也不能体会该技术所能产生的技术效果,最终导致审查员不能完全理解该人工智能专利的实际方案而造成未能获得专利权。

 

       (2)应做出的改变

        鉴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尽快完成相关重要技术的国内和海外专利布局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针对于某一具体领域或研发方向具有较大创新的重要专利技术。通过外国公司诸如IBM、微软和三星等公司在国内的专利布局可以发现国外公司在这方面的意识非常超前。而关于人工智能我国不论是在研发还是在实际应用上均已经获得部分领先优势,希望国内申请人能够抓住机遇和挑战,尽快完成重要专利技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布局,以免日后进入这些国家和地区之后,将会因或者是遇到专利屏障,或者是交纳数额不菲的专利许可费和使用费,而导致我们始终出于劣势地位。

        再者,关于专利文件质量方面,应当考虑审查员虽然是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但是其仍然需要重新认知这些新的技术。毕竟人工智能的技术在很多行业已经得到非常快速的发展和应用。如果仅是简单地从技术角度来介绍涉及人工智能的专利申请的创新点,比如仅是说明在哪些算法上进行了改进或/以及计算中的那些步骤或过程进行了改进,这样的专利申请往往容易被认定为仅是智力规则。

        反之,如果企业的发明人或研发人员在准备技术交底资料或准备撰写专利之初,能够将审查员考虑成普通技术人员,通过举出具体的应用场景的方式、显示如何运用该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之处以及最终这些创新之处是如何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产生这样的技术效果的角度,来完善发明创造的申请文件。这将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方式来说服审查员认为该技术方案不仅仅是智力规则。(转载时请注明来源)

 

 

 

 

 

 

 

 

 

2020年3月2日
浏览量:0
收藏

新闻中心

作者:王家毅